曹参、赵括、商纣的结局证明 : 比 "会说话" 更重要的 , 是懂 "少说话" !
《道德经》中 “多言数穷” 四字,寥寥数语却道破言语与境遇的深层关联 —— 言语泛滥往往招致困厄,唯有敛言务实,方能行稳致远。古往今来,无数史事如镜,映照出这一道理的深刻,或因空谈误国,或因寡言兴邦,皆可作今人观照自身的镜鉴。
一、赵括:纸上谈兵,言多致败
战国时赵括,自幼习兵法,论及战阵滔滔不绝,其父赵奢亦难辩倒。然其空谈脱离实战,赵王却信其 “豪言壮语”,以之替代廉颇统军抗秦。长平之战中,赵括固守书本言论,不顾战场实际地形与秦军虚实,强令士兵出击,最终陷入秦军包围,四十万赵军覆灭,赵国自此由盛转衰。他的 “多言”,是脱离实践的虚妄,最终将自己与国家拖入 “数穷” 的绝境,印证了 “言不切实者,行必困厄” 的真理。
二、曹参:萧规曹随,寡言兴邦
汉初,萧何定治国之策,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曹参继相位后,不发 “新政高论”,亦不逞口舌之能,唯遵萧何旧制,终日选贤任能,轻徭薄赋,少言多行。下属欲进言献策,曹参便以酒相待,阻断多余议论;惠帝质疑其 “无所作为”,他亦仅以 “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守之,不亦可乎” 作答。正是这份不尚空谈的 “寡言”,让汉初政策得以延续,百姓安居乐业,为 “文景之治” 奠定基础,诠释了 “言少而实者,国必安宁” 的智慧。
三、商纣:拒谏多言,身死国灭
商纣王在位时,沉迷酒色,滥用民力,比干、微子等贤臣屡进忠言,劝其戒奢省刑。纣王却以 “君权天授,岂容臣下置喙” 驳之,更以 “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 的狂言自欺,拒不纳谏,反而加重刑罚,屠戮贤臣。他的 “多言”,是刚愎自用的辩解,是堵塞言路的傲慢,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自身自焚于鹿台。其结局,正是 “多言拒谏者,身死国灭” 的惨痛注脚。
观赵括、曹参、商纣之事,“多言数穷” 并非否定言语本身,而是警示 “虚妄之言、傲慢之语、脱离实践之论” 的危害。言语的价值,不在数量之多,而在是否切于实际、利于行事。今人处世,当学曹参之敛言务实,戒赵括、商纣之空谈傲慢,方能避 “数穷” 之困,行踏实之路,这便是《道德经》此句穿越千年的启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