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如何提高教师拍摄录像课的技巧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如何提高教师拍摄录像课的技巧
[复制链接]
查看:
12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452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4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54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4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547 积分
积分
225452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23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一、教学摄录像要求
1、摄录像要反映教学整个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
2、摄录像要体现教学的特点。
在摄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充分的利用摄录技巧,合理的使用各种镜头,各种景别相互交替来描绘和体现教学过程。
3、摄录像要做到有的放矢。
在摄录的时候必须注意镜头的选用,每个镜头到底要告诉学生什么内容?学生能从中学得到什么?训练的是学生的哪一种技能?这些都是摄录像所必须注意到的。
4、摄录像要保证信号质量。
如果视频、音频的质量不好,那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摄录像人员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功底,摄录像是才能做到画面无抖动扭曲的现象,声音清楚洪亮,才能保证不影响整个教学的效果。
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一部好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拍摄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摄制人员事先应和教师沟通,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过程,然后进行适当的策划(如机位、景别等),做到心中有数。
1、机位选择
机位的安排是课堂教学录像拍摄的重要准备工作。
一个教室的硬件一般由计算机、视频投影系统(各类信号源+投影仪+投影屏幕)、音响系统、供电照明系统、教师控制台、黑(白)板、窗帘等构成。上述设施的布置方式直接影响了摄像机机位的确定。另外,像教室的照明、墙壁的颜色、书桌的高低等,也都是我们在确定摄像机机位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从拍摄对象来看,课堂教学重要的镜头有:教师镜头、学生镜头、学生讨论回答镜头、黑板和投影内容等。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又有明显差异,甚至不同班级的学生课堂表现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课,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在定机位时要考虑的因素。
从拍摄条件看,也有双机拍摄还是多机拍摄的区别。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拍摄对象的多样性和客观环境的复杂性,根据具体场景具体分析,进行综合设置。
一般课堂实况采用双机位拍摄。2台机子的信号可分别通过视频线输送到切换台进行现场切换。
2台机子具体分工为:
①号机负责拍学生,以近景、特写为主,兼顾中景。如学生听课、做实验、练习、记笔记、回答问题、朗读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同时要注意抓拍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个别学生的瞬间动态(如脸部神态、表情等)。另外,中学生课堂气氛不及小学生活跃,不需要太多的学生听课、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等镜头,通过摇镜头,可拍摄到旁边学生的正、侧面镜头。
②号机主要拍教师活动,开头和结尾处镜头以大全景为主,中间以中景镜头为主拍摄教师讲课、板书、操作计算机、投影及演示实验等重点、要点,尽可能地拍好教师近景和板书内容。
一般情况下,2台机子按照各自的职责拍摄。应安装导播与摄像人员之间的通话系统,以便两个机位之间的协同配合。
另外,教学软件(课件)的信号,可利用视频转换卡从电脑中将数字信号变换成视频信号,输送到切换台。
2、光线处理
在教室里,为了有较好的投影效果,常常用窗帘将窗户遮严,将投影屏幕前的灯光关掉,只靠远离投影屏幕的灯光和显示器本身的亮度照明。这样,整个教室光线较暗,光线色温也不正常。而低亮度下拍摄带来了投影内容曝光过度和教师曝光不足的矛盾。如果我们以投影内容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教师的面部就会比较暗;如果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投影内容就会过亮甚至无法看清画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⑴把计算机信号直接接入切换台
教室中投影内容大多是教师用计算机输出的信号。我们可以使用带视频输出的显卡或其他转换器,实现计算机信号直接接入切换台。为保证过渡自然,可采用淡入、淡出、混合等特技进行切换。
⑵后期补拍和编辑
在第一次拍摄时,以教师面部的曝光要求为基准进行曝光,多机位进行切换实录。随后对有投影出现的细节补拍,用插入编辑的方法进行修改。同样要选好编辑点,使过渡自然、顺畅。
⑶区域布光法
对教师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给予较强的布光,而对投影区给予较暗的布光或不布光。最好使用聚光灯,而不要用散光灯,以避免影响投影区域的光线。有条件的可以使用追光。
⑷改善投影仪质量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投影仪,这样就可以在较亮的环境下拍摄,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曝光不足和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矛盾。
二、拍摄技巧
拍摄技巧主要为景别的运用和镜头的运动。
1.景别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的景别一般可分为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五种。
全景:表现的是某一被摄对象(如课堂、人物等)的全貌。主要用于事物全貌的介绍或展示,如课堂的环境、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教态等,强调的是课堂的氛围、情景,揭示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此景别在课堂录像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
中景:是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一个场面局部的画面。中景与全景相比,表现的范围缩小了,进一步接近了被摄主体;画面中展示的除了被摄主体外,还有与主体有关的周围环境,此时环境和背景因素起着辅助、陪衬或烘托的作用,并与主体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中景主要是用来揭示主体人物的情绪、身份以及动作目的。如用中景拍摄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情景,不但可以表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表情和神态,同时还可显示邻座学生的反应(如表情、动作等)。
近景:是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它与中景相比,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内容也更趋单一。它主要是用来表现含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等,可给人以交流感。如学生回答问题、朗读、做作业、做实验;老师讲课、写板书、做演示实验等。这是课堂录像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
特写:是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是对事物细小部位的放大,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和感受,加深记忆。如板书内容、实验现象、师生的面部表情和神态等。
2.镜头的运动和运用
摄像机常用的拍摄方式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恰当地运用镜头,才能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摇镜头:所谓摇镜头,就是摄像机位置不动,借助于三脚架上的云台,按某一方向水平或垂直转动摄像机所拍摄到的镜头。其画面效果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绕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其目的就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使画面更加开阔,给人完整的印象。如为了强调课堂上学生活动或反映整个课堂气氛,就可用这种拍摄方式拍摄全景来完成。当然,在用该方式拍摄时应注意画面起幅和落幅时的停顿(一般为3~5秒)和画面内地平线的水平,同时还应控制好使用的次数与转动的方向,摇镜头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来回摇动都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
推镜头:所谓推镜头,就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逐渐向被摄主体接近的一种拍摄方法,其目的就是“引导”甚至“强迫”观众对被摄体的注意,有突出主体、强调局部的作用。如用于引导观察板书、挂图、投影、人物表情或动作以及实验现象等。由于推镜头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引起观众对某个形象或教学环节的注意,因此,其应有明确的表现意义,那种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表现摄制技法而推的镜头应该避免。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拉镜头是通过变焦使画面的取景范围和表现空间由小到大、由近变远的一种拍摄方法。它强调的是主体与整体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如起幅是学生专注的眼神,然后再慢慢拉开,落幅是这个学生在专心做实验的近景;又如起幅是老师,慢慢拉开到老师与学生在交谈,最后落幅是课堂内学生激烈讨论的全景等。拉镜头在一个镜头由小景别向大景别连续的变化中保持了表现空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画面表现上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跟镜头:跟镜头就是摄像机镜头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特点是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老师或学生等),并且要求这个被摄对象在画框中要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利于展示运动主体的神情变化和姿态变化,如拍摄老师在课堂上巡视、学生表演节目等。拍摄时要注意把握好焦距的调整(自动档除外),以免图像模糊不清。
移镜头(移动拍摄):移动拍摄是将摄像机架在可移动物体(如装有滑轮的三脚架)上并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在课堂实录中一般不太使用这类镜头,只有当被摄体被前景挡住无法正常取景时才使用。
组合拍摄:组合拍摄是指在一个镜头中有机结合推、拉、摇、移、跟等几种不同摄像方式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也叫综合运动镜头。如在拍摄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时,可先用全景表现课堂中热烈的讨论气氛,然后随着老师走动可使用跟镜头跟上,当老师走近某一组学生时,再用推镜头推至中景表现出老师和学生讨论的情景。
3.镜头的组接和特技的运用
课堂教学录像是课堂上教师形象、教学行为的直观体现,除了要求拍摄人员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外,作为现场导播(切换人员)还应在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合理,切忌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频繁以及过多地使用特技镜头而造成中心不突出、画面零乱,以致削弱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用单画面难以完全展示的教学环节,如师生对话等,可用画中画或左右画的技巧,分别用近景突出教师提问题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用中景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情和神态,使画面能产生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效果。
在拍摄用现代教学媒体(投影、电视)及其他手段(挂图、板书等)展示的一些教学内容时,为了表现此时教师或学生表述时的手势、表情,也可用画中画的功能,把要展示的教学内容放在主画面(便于看清内容),把教师或学生的近景画面置于主画面中某一合适的位置,画框大小以不影响主画面的内容展示为前提。
课堂录像对镜头的长度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连续的短镜头容易使观众感到疲倦,冗长而又单调的镜头会使人厌烦。一般情况下,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相比,可供观看的信息较多,因此可适当长一些,而特写镜头可短一些;有趣的、动态的镜头可长一些,静态的、单调的镜头应短一些。
三、后期剪辑
所谓后期剪辑就是将拍摄的录像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部连贯流畅、含义明确并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录像作品。课堂录像的后期剪辑工作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对超过规定时间长度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一些取舍,主要是将那些繁琐、拖沓、重复的内容加以精简,对一些同一动作的内容(如学生写作、制作、实验、分组讨论等)可通过镜头的转换来省略其间不必要的过程,使整片达到规定的长度。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发布的《电教教材编制要求与技术质量试行标准》,教学录像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以下次序:
(1)在录像带的开头需录制60秒钟的彩条信号。
(2)彩条信号后再录制10秒钟的黑底(场)信号。
(3)片头(一般少于30秒)。
(4)教学内容。
(5)片尾。
(6)彩条(10~40秒)。
平常我们所说的录像带节目的长度一般就是指片头、教学内容、片尾这三项时间长度的总和。
2.在录像中插入一些课堂拍摄时漏拍或补拍的镜头,以保证课堂录像信息的完整性。如拍摄示范课录像,个别教师面对摄像机时会很紧张,教学中遗漏了某些教学环节,从而影响课堂录像的整体示范效果,再如摄像人员所拍摄的镜头不到位或导播切换不及时,造成某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遗漏等,都要在课后进行补拍,并在后期制作时插入。
课堂录像剪辑时要保证镜头与镜头组成的动作事态外观的自然、连贯和流畅,注意人物行动的方向及彼此间的空间关系,要让观众感到所有的画面都是一气呵成的。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室拍摄的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多方面地综合考虑,才能制作出比较好的节目。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