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唐装的前世今生,穿之前你必须了解一下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唐装的前世今生,穿之前你必须了解一下
[复制链接]
查看:
28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955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4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55,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44 积分
积分
225955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2:35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开宸
春节将至,有华人的地方“年味儿”也开始渐渐浓郁起来,春联、福字、爆竹、灯笼,象征吉祥喜庆的中国红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流行色。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在传统服饰基础上融入西式立体裁剪设计的上衣——唐装也登上了节庆的舞台,并逐渐成为各种中国风、复古风、民族风场景下人们对服饰的不二选择。那么,唐装因何得名?在设计风格上有哪些典型特征?唐装身上所承载的浓郁中国风又从何而来呢?
来自他称的唐装
是的,唐装名称的由来与历史上被人交口称赞的唐朝有一定的关系。清代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曾经在自己的笔记《渌水亭杂识》中记载:“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唐”成为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用唐装指代“中式服装”的习惯也与海外华人有关,“主要是指被海外认知的‘中式服装’或泛指中国人的装束”。如果从民族构建的边缘理论角度去看,中式服装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应该与海外华人借助服饰这一符号体系对外划定族群边界、对内强化族群认同的思想动向有关。
唐装与清代马褂
国内第一股强劲的“唐装风”起自于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三个月后的春节,以大红、宝蓝为主色调的唐装风潮席卷了华夏。服装界曾对唐装的款式结构有过如下归纳:“唐装其实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
当我们试图还原现代唐装设计者的初衷,或重新审视原创者对它的定位时,应该不难发现民族服装背后深刻的国际化形象塑造需求,大概也正因如此,脱胎于清代满族服饰的唐装在国内激起了另一股民族服饰的讨论、争议和构建思潮。诚如周星教授所言,“‘唐装’或‘新唐装’的讨论,对于直接从清末的服装文化遗产汲取资源持肯定的态度,有关论说对于服装文化的满汉融合也持宽容和欣赏的态度,而有关‘汉服’的一些讨论,则是将其原型追溯到秦汉甚至先秦时代,有关的论说很是在意文化和族群的‘古老性’(某种程度的‘复古’倾向)与(汉文化的)‘纯粹性’。”
那么,现代的唐装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行服与马褂
清代满族服饰按照穿用的场合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礼服、行服和常服等几类。其中,行服是最具骑射元素的服饰,它直接来源于满族在关外的游猎生活。一套完整的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袍、行服褂和行裳等等,主要是出于骑射方便的考量而设。具体穿戴的方式为内穿行服袍、腰间系行服带、外罩行服褂、下系行服裳。对于帝王和各级官员而言,行服主要穿用于外出巡视、谒陵祭祖、行围打猎、征讨战备等场合。另清代紫光阁元勋画像中,很多武将都是以“行服+行服冠”的形象出现,似乎可以将行服理解为军中日常的“制服”,文职官员在随驾外出、异地出差时也可以将行服与官帽配搭作为官服穿用。
紫光阁功臣像两幅
就行服袍而言,其基本式样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马蹄袖口,四开裾,长度一般到膝盖上下,较普通袍服短1/10,前面右侧衣裾的外层较其他衣裾短一尺,用三颗纽襻和下层开裾相连,为此行服袍也叫“缺襟袍”。至于这种设计是如何便于骑射的,目下最流行的说法是在骑马时解开纽襻以使得活动方便,还有一说是缺襟袍的补襟在骑马时卸下,以免衣襟随风乱舞影响行动,不骑马时再连缀为一个整体。可惜在清代流传下来的描绘狩猎或征战情景的绘画中,似乎并没有十分刻意的描摹这一细节,因此也只能暂时存疑不论。
而所谓的行服褂,就是现代唐装的雏形——马褂(olbo)。根据《御制清文鉴》的解释,马褂是“bigan de eture foholon kurume”,即“于野外穿的短褂”。马褂在清代最初是作为军服使用的,“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作为军服出现的马褂基本式样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衣长到脐,门襟上有五颗纽襻,材质则有单、夹、皮、棉等等,不一而论。据清人笔记记载,乾隆年间,因傅恒在金川得胜还朝,军士穿着的马褂被命名为“得胜褂”,“无论男女燕服,皆著之矣”。
随着马褂在民间的普及,又逐渐演变出现琵琶襟、大襟等样式,袖子和衣身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平民穿用的马褂袖口收窄,衣服长度也延长到腰间,世人多称之为“卧龙袋”或“额伦代”、“鹅翎代”等。但总体而言,对襟马褂的半礼服性质始终未变,清末时,内穿长袍或长衫、外套黑色暗花纹对襟马褂俨然已经是社会主流的“正装”装束。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在颁布的《服制案》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的《服制条例》再次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这恐怕也是近时人们将唐装作以新时代“国服”的高度加以推广的直接渊源。
清代马褂实物
黄马褂是皇帝的马褂么?
说到清代的马褂,最为人熟悉的大概是代表着无上荣耀的“黄马褂”,它在清代服饰体系中有着较为特殊的地位,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象征,彰显着皇帝的恩宠。至于黄马褂身份高贵的缘由,按照“明黄色为皇帝专用颜色”的思维去分析,似乎是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不过,事实上皇帝的马褂确乎不是黄色的,黄马褂里的门道也远不仅仅是“御赐”这样简单。
前文提及行服可能是清代中前期八旗军中的日常服制,那么,清末新军改制前的军队是否存在标准化制服呢?《光绪朝清会典图》冠服篇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八旗之四正旗副都统行褂,正黄旗,色用金黄。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各如旗色。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火器营官皆如之。”“八旗之四镶旗副都统行褂。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红缘。镶红旗,白缘。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火器营官皆如之。火器营兵,色用蓝,白缘。健锐营前锋参领,色用明黄,蓝缘。健锐营兵,色用蓝,明黄缘。”可见,对于八旗中、高级军官而言,行褂不但是军服的一种,更有着区分旗籍和兵种的作用。
那么皇帝的马褂是什么颜色的呢?清制,“皇帝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绵夹纱裘惟其时。”换言之,皇帝的马褂是石青色的,并非黄色,从传世的清宫服饰实物来看,确实也以石青色为主,偶有油绿、深蓝等颜色。大约将这种蓝色系上衣穿在黄色系袍服外面,可以构成“上玄下黄”的色彩配搭,与“玄衣纁裳”的古制相吻合,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欣赏与清代帝王相关的画像时,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穿法。
《塞宴四事图》中乾隆皇帝的形象
那么,都有哪些人可以穿黄马褂呢?
事实上,清代的黄马褂因穿用人员的身份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任职褂子、行围褂子和武功褂子。任职褂子,即是因职务需要而“依例”穿用的黄马褂。这种黄马褂以黑色纽襻为标志,穿用范围为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等,但一旦任职被解除,则不能再穿。行围褂子与任职褂子一样用黑色纽襻,是皇帝行围射猎时专门用来赏赐中靶或获得猎物多者的“赏物”,只能在行围期间穿着,平时不能穿用。
武功褂子则指专门赏赐给立有卓越军功或政绩卓异的文武官员的黄马褂,大概是因为这种黄马褂的“含金量”最高,所以纽襻也是黄色的。对于官员而言,一旦被赏赐黄马褂,便大有被皇帝视为“心腹”之意,荣宠之极,无以复加。不过,皇帝赏赐黄马褂还有“赏给”和“赏穿”之分。据清人福格《听雨从谈》所述,“赏给黄马褂”意为只赐一件,平时应恭敬供奉在家以示尊上,不可随意穿用;“赏穿黄马褂”则不受此限,不但随时可以穿用,还可按时令、节气的不同而“依式自制”。
本期编辑 彭炜轩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