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走近高原双军人家庭:回望边关,一半风雪一半你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走近高原双军人家庭:回望边关,一半风雪一半你
[复制链接]
查看:
16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926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73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926,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073 积分
积分
225926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3:06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边关探亲,杨晓晨夫妻俩一起站岗执勤。
穿上这身军装,就注定了军人的爱情一定是特殊的存在。而高原双军人的爱情,则更是特殊加倍。
他们的爱在遥望里,在坚守中。她值守三尺机台,键盘声声,电波萦绕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他脚踏冰峰雪岭,步履坚定,用青春和忠诚筑起巍峨界碑。同望边关冷月,一个在雪山这头,一个在雪山那头,那么近,又那么远。
清澈的爱,为国为家。因为了解,所以理解,高原双军人组成的家庭更有一种特别的默契。因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使命把他们联结在一起,他们的爱情无关霓虹、无关风月,更多的是坚守、奉献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此别雪山歌未央。服役期满,她退伍转身,卸下的是肩章领花,卸不下的是思念回忆,家更近了,他更远了。回望边关,风雪是你,星辰大海也是你!
回望边关,一半风雪一半你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国涛 通讯员 张绍石 刘义
寒风吹落最后一片黄叶。
火车还未鸣笛启动,透过车窗,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退伍女兵杨晓晨环视站台上列队里的人群,试图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渴望着奇迹发生,却也明白那是徒劳。
丈夫李昭珲在边防一线连队工作,杨晓晨把他能够前来送行定义为“奇迹”。她打心底希望上演现实版的《离别的车站》,可李昭珲在前一天就打来电话告知,部队临时接到紧急任务,实在不好意思开口请假。
挥手道别,雪山依旧,杨晓晨耳边响起《祝你一路顺风》,将离别的愁绪拉得很远很远……
最后一次,用军人的方式去爱你
杨晓晨通过视频向李昭珲敬军礼。
卸下二级上士的军衔肩章、领花后,杨晓晨第一时间给李昭珲打去视频电话,面对手机屏幕,杨晓晨致以一个标准的军礼。此时,一个军礼,饱含着千言万语。那一刻,他们既是战友,也是夫妻。
定下“转身”的决心后,杨晓晨便憧憬着丈夫能够到现场见证自己光荣退伍,亲手为自己戴上一朵红花,相拥互道珍重。就在退伍命令下达前几天,杨晓晨就想着给丈夫分享离别感言,可李昭珲一直都很忙,每次电话都是匆匆挂断,想说的话一直未能说出口,她理解丈夫,却难掩失落。
军校毕业时,李昭珲对杨晓晨一见钟情。为了表达爱慕之情,心思细腻的李昭珲在闲暇时间偷偷学会了织围巾。在历时4个月织了拆、拆了织的反复操作下,一条宝蓝色围巾终于成型了。当李昭珲把“爱心”交到杨晓晨手中时,她差点惊掉了下巴,“他就像西藏的阳光一般温暖”。杨晓晨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喜悦。
经过4年的恋爱长跑,李昭珲和杨晓晨于2018年步入婚姻殿堂。在战友眼中,杨晓晨和李昭珲是令人羡慕的军人夫妻。可高原双军人爱恋的甜蜜与苦涩,只有他们心里最为清楚。虽然夫妻俩同属西藏山南军分区,却因为工作性质长时间不能见面。
打开地图,李昭珲所在边防连距离杨晓晨仅有200多公里。在如今飞机加高铁的时代,200多公里的距离不过是几盏茶的工夫。而对李昭珲和杨晓晨来说,这段距离却是“看得见摸不着”。
结婚几年来,杨晓晨很少到李昭珲所在的边防连队探亲。她嘴里总是说边防山高路远、险象环生,不敢贸然前往。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军人,她更知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真正含义。“他一天到晚都很忙,我不想影响他的工作。”
军人自有军人的爱恋,电波传情成为主要方式。“吃饭了吗”“早点休息”……一句句朴素的问候温暖着彼此牵挂的两人。
2020年6月,时任某边防连指导员的李昭珲踏雪巡逻归来,在与杨晓晨视频聊天时,饶有兴致地向其展示作战靴和衣服里的冰碴。看着丈夫脸上被晒脱的皮大块大块往下掉,杨晓晨心疼不已。
杨晓晨驻地在军分区机关,购物相对方便。于是这些年,爱心包裹源源不断寄往雪山深处,加绒袜、护膝、面膜、冻疮膏、烘鞋器……物品虽小,却极具实用价值。杨晓晨说,这是属于军人之间的浪漫。
“最后一次,用军人的方式去爱你。”火车缓缓启动,望着远方的雪山,杨晓晨喃喃自语。
他在雪山那头,我在雪山这头
杨晓晨(右一)向战友分享工作经验。
去年春节前夕,是杨晓晨唯一一次翻越雪山拥抱爱人。“不容易!”结束短暂的团圆之旅,杨晓晨感触颇深。
山南市区和边防连队驻地之间,横亘着高耸入云的鲁固拉山和达玛雪山。临行前,杨晓晨特意购买了一盒晕车贴,但困难比她想象的还要大。当越野车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鲁固拉山口时,原本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飘起雪花,她不觉抓紧扶手,目不转睛地盯着路面。
早在2014年,杨晓晨跟随部队到肖边防连执行通信保障任务,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亚堆扎拉山时,她高原反应严重,昏昏欲睡。突然,她被战友张梦月的尖叫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她们乘坐的汽车滑进冰滩,车身瞬间横在马路中间。那次有惊无险的边防之旅,让她看到路面上的暗冰就心底发怵。
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杨晓晨感觉胃里翻江倒海却又吐不出,几个回头弯下来,左摇右晃,更加痛苦难耐。
翻过一座山,又是一座山。经幡、牦牛、雪山、冰湖……一路景美如画,可杨晓晨根本没有心思欣赏。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在战友不知多少次“快到了”的鼓励下,杨晓晨终于来到丈夫身旁。面对突然出现的妻子,李昭珲一时间不知所措,“老婆,你辛苦了!”相拥时刻,李昭珲这位山东汉子红了眼眶。
300米,是杨晓晨和李昭珲工作地点最近的距离。机缘巧合,2020年9月,夫妻俩同被安排去重庆某训练基地带新兵。距离短,见亦难。俩人所在的新兵连,不在同一个食堂就餐,不在同一个操场训练。有一天,突降暴雨,大家一起到大车棚躲雨,后来俩人才知道,那天他们在“同一个屋檐下”。
杨晓晨见丈夫不易,李昭珲见妻子更难。去年报休假计划时,俩人就约好了一起回家。到了4月底,李昭珲的假批下来了,可杨晓晨因临时担负通信保障任务,不得不推迟假期。
那天,李昭珲在军分区大门口苦等爱人,却迟迟未能拨通电话,直到中午,忙完工作的杨晓晨才赶来和丈夫见上一面。难得相见,本可以互诉衷肠,可李昭珲为了赶下午的飞机,只能长话短说,短暂的相聚,使得李昭珲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放出“狠话”:下辈子换个职业,回最暖的家,陪最爱的人。
手机里的一家三口“团聚”
杨晓晨夫妻俩和家人视频聊天。
“祝你生日快乐,亲爱的宝宝!”1月13日,是李昭珲和杨晓晨的女儿“锦李”的生日。一家三口三地同屏连线,电波带着一家三口的思念,跨越千山万水,拉近遥远边关和老家烟台的距离。
每天晚上新闻联播后的半个小时,是一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看看他,看看孩子,女儿很懂事,在家里不哭不闹。”提及此事,杨晓晨脸上表情幸福又无奈,幸福的是每天都能“见面”,无奈的是3个刺眼的视频聊天窗口。
手机里的一家三口团聚,温馨又扎心。今年杨晓晨休假结束,一家人在机场告别,女儿冷不丁地说:“我长大后想在机场工作,只有在机场,才能等到妈妈一起回家。”一句话,让杨晓晨眼里泛起了泪花。
杨晓晨想:“如果3个窗口能减到2个就好了。”依照政策规定,双军人家庭在退役安置上可以予以优先。关于“回家”的话题,杨晓晨和李昭珲也并不避讳,但什么时候回、哪个回,俩人却迟迟没有达成共识。
李昭珲想让杨晓晨先回,原因是自己亏欠妻子的太多。2020年年初,杨晓晨临近预产期,医生看了胎心检测报告后,判断即将分娩,建议住院观察。而此时,李昭珲却远在高原,护理假一路绿灯批下来,可一场暴风雪却不期而至,将驻地裹得严严实实,进出不得。
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李昭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得知情况的杨晓晨打来电话安慰:“没事儿,安全第一,不能回来也没有关系。”好在第二天,风雪不再那么肆虐,李昭珲得以踏上归途,辗转两天时间,从驻地赶到了医院。
短暂的护理假很快结束。返回高原的前夜,李昭珲提前和妻女告别:“你在家里要好好听妈妈和奶奶的话。”看着丈夫对着襁褓中的女儿“絮絮叨叨”的样子,离别氛围瞬间弥漫整个屋子,杨晓晨心里难受极了,她强忍泪水对丈夫说:“明天早上你背着包就走,不准回头!”
可李昭珲哪里割舍得下,收拾好行囊后,他一步三回头。走到楼下,李昭珲一扭头就看见窗户旁妻女目送的身影。夫妻俩强忍泪水,微笑着挥手致意。
家国情怀,在这一刻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今,杨晓晨坚持到了服役期满,选择题变成必答题,3屏减为2屏的目标实现,只是夫妻俩的距离更远了。
雪域高原,说不出再见
驼铃萦耳,杨晓晨径直走向机房,深情抚摸陪伴自己近12年的三尺机台。一瞬间,她的思绪掠过坚守战位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2010年底,19岁的杨晓晨身披红花踏上高原,成为一名话务兵。班长孙冬梅千叮万嘱,“新训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挑战”。当时杨晓晨心里直犯嘀咕:“话务兵不就是接打电话吗,有啥难的?”
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面对从未接触过的五笔输入法,杨晓晨只能下苦功夫练,背字根、键盘模拟训练,每天从晚上7点半一直练到凌晨。寒冬,学习室冷得像冰窖,杨晓晨双脚冻得发麻,为了避免跺脚影响其他战友,她便多套袜子取暖,结果脚趾还是长出多处冻疮。正是靠着拼命苦练,杨晓晨的五笔打字硬是从零基础提升到优秀水准。
为了将军分区的电话号码烂熟于心,杨晓晨把联想记忆法发挥到极致,“新闻办公室电话的尾号是9,新闻联播的时间是19点,这样记忆事半功倍”。
“三尺机台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位。”杨晓晨这么说也这么做,担负话务值班时间较长,一坐就是12个小时,杨晓晨习惯泡一杯浓茶再准备一瓶风油精,确保注意力时刻集中。常年担负通信保障任务,她的纪录是“零差错”。
“工作中和生活中的杨班长判若两人,没有儿女情长,十足的拼命三郎。”上等兵高英对杨晓晨赞不绝口,杨晓晨对自己狠,对战友要求也严。“您好,请问您是……”“您好,请再重复一遍……”第一次值班,高英便被几个接连打入的电话弄得手足无措,一旁的杨晓晨赶紧伸出援手。事后杨晓晨对高英说:“反复问询,战场上势必贻误战机。当一名合格的话务员,必须要练就过硬的耳功背功。”在杨晓晨的悉心帮带下,高英成功蜕变,在去年军分区话务员比武中,斩获第一名。
“军功章有杨班长的一半。”高英的获奖感言中充满感激。新排长李哲也有同感,那年她备考军校,杨晓晨主动为其分担工作任务,最终李哲以优异成绩考上陆军勤务学院。得知杨晓晨退伍的消息,远在西藏墨脱的李哲特地发来短信:“祝福你,我永远的杨班长。”
“杨班长,你退伍离开那天,会哭吗?”上等兵陈灿艳问道。“肯定不会,我的同年兵早都退伍了,我还哭个啥?”杨晓晨回答得不假思索。杨晓晨是女兵排里服役年限最长的兵,在这之前,她一次次送战友踏上归途,广播里播放的欢送退伍老兵祝福语,就是她录制的。
可陈灿艳知道杨晓晨是“口是心非”,在今年秋季退伍老兵返乡,与战友挥手道别之时,杨晓晨笑着笑着就哭了。
老兵转身,并未远去,只是换了种方式爱着雪域边关。31岁的杨晓晨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回望过去,满眼都是泪水,满眼都是自己19岁的模样……
(张照杰、张宇毫摄)
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