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中国古代妆容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中国古代妆容
[复制链接]
查看:
16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162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1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837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16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837 积分
积分
225162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4:22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一提到化妆,大家头脑当中可能首先闪现出来的是描眉画眼,或者涂口红这类的生活化妆。但其实广义的化妆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包括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妆容,其中绝大多数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还有很多在当代的一些部落民族当中依旧有所遗存。
早期的化妆,它诞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马家窑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上面就有类似于山猫一样的图案,很有可能是出于对部落图腾的崇拜。
再比如说独龙族女性,她们喜欢在脸上纹一种像花蝴蝶一样的文面,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还有很多的妆容是出于扮丑的需要。为什么要扮丑呢?以非洲莫西族戴唇盘的女子为代表,她之所以要戴这个唇盘,主要是因为当时非洲的奴隶贸易特别兴盛。她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沦为白人的黑奴的悲惨命运。
所以在奴隶贸易越兴盛的地区,戴这种大唇盘的女性就越多。后来慢慢地演化成了当地的一种文化习俗,流传至今。
像印度戴鼻栓的女子,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
还有一些妆容是为了彰显财富,比如说我们中国海南的黎族妇女,喜欢在耳朵上戴一种贵金属做的巨大的耳环。
当然更多的妆容还是为了扮美,既可以取悦神灵,也可以取悦异性,比如这个磨尖牙齿的印尼女性。
当然这一类妆容和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离得是非常非常远的。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日常妆容,在中国古代典籍当中开始大量地被记载,则要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先秦的《楚辞》当中,就记载了大量有关妆容的信息。比如《楚辞·大招》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粉白”就是用白粉擦脸,“黛黑”就是用石黛描眉
古代花钿妆容
,“芳泽”则指的是芳香的头油。“青色直眉”提到了眉型、眉色。
像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这个《人物龙凤帛画》,
这个楚地贵族女性的脸上,就可以看到一些关于眉型和发型的信息,以及当时由于楚灵王好细腰,所引起的楚地贵族女子流行细腰之美的风尚。
这幅图片是我们根据《楚辞》当中的“青色直眉,美目媔只”,包括像“朱唇的其若丹”等记载,复原的楚地贵族女子的妆容形象。
当时黄河流域地区中原女性的妆容,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翻阅了《诗经》当中很多有关女性容貌的记载,发现绝大多数都没有提到描画之事。
比如特别著名的卫夫人庄姜,“肤如凝脂,手如柔荑”。再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青春美少女,《诗经》中都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化妆的信息。
所以我们认为周代中原地区的女性,主要是以追求健康清新的天趣之美、素面朝天为主。
这张图片是我们复原的周朝中原女性的妆容——
这个妆容我们最用心的地方就在于眉毛。她的眉毛是典籍中记载的著名的远山眉,远山眉的特点就是要保留眉峰,然后分出山峦的层次,呈现出一种恍若远山的缥缥缈缈,同时又不失棱角的这样一种比较天然的妆容形象。
先秦时期由于观念的原因,以及化妆品制作技术的局限,彩妆还不是特别地流行。中国的彩妆是被谁推动的呢?我把它归功于秦始皇。因为秦代关于妆容的记载,绝大部分都和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这个人,一生文治武功,极情纵欲,兼并六国。《秦始皇本纪》当中记载说,秦始皇每攻下一国,就会令画工用图纸把这个国家的宫殿画下来,然后带到咸阳,照着图纸,再盖一座一模一样的。然后将从各个国家掳来的美女填置其间。
所以说秦始皇后宫的女性是风俗各异的来自各个诸侯国的美女。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当中就记载过这样一段话:“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红妆”指的是用胭脂来擦脸,“翠眉”则指的是一种翠绿色的眉毛。
据我们考证,这种翠绿色的画眉材料是以铜青、铜绿,或者石青、石绿这类矿物质颜料制成的。铜青做得会发一点蓝,石绿做得就比较偏绿。
▲ 铜黛
在敦煌莫高窟的菩萨的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绿眉毛。
▲ 敦煌莫高窟194窟绿眉菩萨塑像
相比于周代的粉白黛黑,秦代有红妆翠眉。可以说是秦始皇打开了中国历史上彩妆色彩的桎梏,从而引发了中国后世历朝历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彩妆风潮。我想这就是高承的本意。
那么根据红妆翠眉的记载,我们复原了秦朝女性的妆容——
我们给她设计了一个特别浓阔的眉型。为什么要给她设计这么浓阔的翠眉呢?因为我们在《后汉书》当中发现,汉代曾经流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广眉与阔眉。
当时的童谣当中就有这样的吟咏,“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甚至“女幼不能画眉,狼藉而阔耳”,就是说女孩子年纪小画不好眉毛,画着画着就画到耳朵上去了。
所以说这种阔眉、浓眉、广眉,确实曾在秦汉时期广泛地流传过。因此我们觉得秦朝的女性可能会偏向于英武一些。
到了汉朝,我们把汉代称为“中国古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中国古代汉族女性妆容的最大特点,我会用“素雅”这个词。
汉代,尤其是西汉时期出土的一系列彩绘陶俑的形象,
▲ 洛阳出土的西汉彩绘陶俑头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着衣歌俑
在这些陶俑的脸上仍保留有一些妆容信息,但总体上来讲都是偏向于简约素朴的。这个和汉初由于政治的需要,推行道家的黄老之学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知道,道家是不喜欢太多的人为修饰的,认为天趣的东西、不加修饰的东西是最美的,追求的是“大朴不雕”、“五色使人目盲”。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女性妆容的习惯。
这是我们根据当时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复原出来的妆容——
她刚刚洗完澡,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妆容,脸上擦着香膏,鬓发微微地卷曲,脸上画着远山眉,施一点淡淡的胭脂,看起来非常地困倦慵懒,所以称之为慵来妆。
当然从西汉到东汉,女性的妆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西汉偏向于淡雅,到了东汉则逐渐开始转向柔媚娇弱。这个时候就诞生了被我称为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造型师”——孙寿。
我为什么把这样一个名头冠在她身上?这就来自于《后汉书·梁冀传》关于她的一段记载:“(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就是说她长得特别好看,但是总把自己打扮得妖里妖气的。
她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妆容,叫愁眉啼妆。
所谓愁眉,就是眉毛是八字的,前面高后面低。“啼妆”是指用油膏薄拭目下,呈一种啼泣之状。在眼睛底下擦一点油膏,因为油膏它是永远不会干的,就好像永远挂着一道泪痕,像刚刚哭完、梨花带雨的感觉。
她的发型叫堕马髻。
堕马髻是一种梳得特别松散的垂髻,而且在发髻的后面还会有一缕垂髾垂下来,缥缥缈缈的,就好像刚刚从马上掉下来,发髻摔松了的感觉。
在步态上流行折腰步。就是躬着腰走路,而不是特别挺拔地走路。龋齿笑,笑的时候像牙疼一样捧着嘴笑,“以为媚惑”。
这个看起来怪里怪气、非常病态的妆容可不是个案,它在当时汉代都城中非常流行,是当时最流行的一个潮妆,引起了各大名媛、官太太竞相模仿。
为什么这种比较病态的妆容会在这个时候广泛流行呢?这和上层统治阶级统治思想的转变是有关系的。西汉早年流行道家的学说,到了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逐渐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儒家的董仲舒最早开始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全面依附关系,提出了“阳尊阴卑”、“三纲五常”等学说。从此中国的女性就开始追求一种所谓的“女以弱为美”,这样的风气也就弥散开来,并且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后期很长的时间。这种带有病态美的妆容就是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呈现出来的一个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把它称为“中国彩妆的爆发时代”。魏晋南北朝,一听名字我们就知道,它是由一系列非常短命的小王朝,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时代的统称。
这个时候朝代更替特别频繁,就导致战乱繁多。战乱一繁多,客观上就促使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五胡一乱华,胡文化就传进来了;佛教一东传,西域文化就传进来了,这在客观上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大爆发,不再是儒家独大,各种玄学、佛学、儒学开始杂糅在一起。
这就使得魏晋南朝呈现出了一种多元的审美。所以这时候诞生了各种各样新奇的妆容。比如有一直延续前代的这种比较素雅的白妆青黛眉。
▲ 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局部
在梁武帝时期流行过红妆。在晋惠帝时期还有晕红妆。
▲ 洛阳市博物馆藏北魏乐舞陶俑
还有很多另类的,比如说这个徐妃半面妆。
徐妃是梁元帝的妃子,因为梁元帝瞎了一只眼,他们俩夫妻感情又不好,所以每一次徐妃去见他,就只画半边脸的妆容,对他进行羞辱。这种妆容以此被载入史册。
还有一种妆容叫连头眉,就是长眉,长着长着中间就连在一起了,也称之为仙蛾妆,在齐梁之间非常地流行。
另外像南朝宋的寿阳公主出嫁的时候,画的是“八字宫眉捧额黄”。
在脸上涂黄是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我们知道佛陀的脸是金黄色的,所以随着佛教东传,在脸上饰黄就特别常见,出现了额黄、花黄、黄眉,以及把整个脸涂成黄的佛妆。
再比如斜红。斜红指的是在太阳穴的这个地方有一道红色。
▲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大英博物馆藏
这源自于一种伤痕美的模仿,据说是由薛夜来创立的。当时皇帝正在灯下批改奏章,她给皇帝端茶送水,不小心一头撞在了水晶屏风上,就在这儿留下了一个肉红色的疤。
但是她并没有因此失宠,反而更加受到皇帝的喜爱,所以其他妃嫔就纷纷效仿。最初是用胭脂在这儿画个疤,后来可能觉得画疤太麻烦,慢慢地就改成了月牙儿形的红色装饰。待会儿我们到唐代就会看到,大量的陶俑都是装饰这种斜红的。
另外还有梅花妆。
▲ 阿斯塔那13号墓出土十六国纸画
很多朋友一看到这张画就会笑,因为觉得这好像是一个满脸长麻子的女性。但是我们只要稍微对中国画的特点有一点了解,我们就知道中国画是以形写神的,不太会注重画脸上的麻子、痣这些细节。
而且大家仔细看,她脸上的这些点是有规则的,是一个花芯、几个花瓣。所以我们就把它作为“梅花妆”的案例呈现给大家。因为梅花妆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寿阳公主最早创立发明的,后来也简称为寿阳妆或者梅妆。在历朝历代,历经宋、元、明,一直都特别流行。
当然在脸上装饰点,最早叫做点面靥。
▲ 点面靥的咸阳平陵十六国女乐伎俑
“靥”就是酒窝的意思。最初点的就是一个圆点,比较简单。
后来慢慢地这个点就演化成各种几何图案、花鸟鱼虫,纹样就开始波及整张脸。待会儿我们看晚唐的妆容就会发现满脸都是。
▲ 十六国时期绘面靥与花钿的女乐伎俑
还有就是黄眉墨妆,我们刚才也提到过,这个妆容在北周时期曾经流行一时——眉毛涂成黄色,额头上用碳粉来进行修饰。
再比如碎妆,就是在脸上贴五色的云母做的花子。
云母这种材料天生就有一种闪烁的效果。现代化妆品中很多的闪粉当中还会放云母这种原料。实际上它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种爆发式的铺垫,中国的妆容在大唐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大唐是一个胡汉二元王朝,更加追求广收博取。因为经济发达,文教昌盛,对外交流极其频繁,而且儒、道、释三家都是兼容并包的,儒家礼教对于女性也并没有特别严酷的束缚,因此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就使得唐代的妆容呈现出浓艳华丽的特点。
总体上来讲,唐代妆容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就是流行浓艳的红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陶俑脸上的红,叫做桃花妆。
▲ 唐永昌元年新疆阿斯塔纳张雄夫妇墓出土彩绘泥头木身俑
就是看起来粉扑扑的,有如三月之桃花。但这还不是最浓艳的一种,待会儿我们会看到更浓艳的,在杨贵妃时期。
第二个特点就是流行眉心靠拢的浓阔眉。
▲ 唐长安三年新疆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画
为什么会流行这种眉型?传统的汉妆,它的眉心是喜欢比较远的,因为象征性格的开阔。但唐代是一个胡汉二元王朝,它的文化基因当中有大量的胡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胡人的毛发会比较浓重,好多都是眉毛长着长着就拧一块了。胡人的审美影响到了汉人的审美,就出现了这种对于浓阔眉的喜爱。
另外的特点就是多种面饰同时配画。
魏晋时期一般是一张脸上画一个或者两个面饰。唐代经常是三个一块画,画满整脸。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墓的屏风画也好,泥头木身俑也好,基本上都出自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我们称之为“武周时代”。
我们知道,武则天执政时期是中国古代女性自信与权势的顶峰。这个时间也正好和唐代妆容走向浓艳的爆发时间是吻合的。所以我们说妆容的发展,其实与女性的自信、独立也是有很大的正相关的关系的。
当然中国的妆容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重眉妆不重眼妆。我们看前面会发现,不管妆容多么浓艳,眼妆基本都不画,但在眉妆上则是千姿百态的。这是中国古代妆容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
尤其是在唐代,我们从文物和典籍记载当中看到的眉型不下数十上百种。现在给大家呈现的是我们复原的其中的13种眉型。其中有10种眉型的名字,来自于唐玄宗幸蜀到四川逃难时命画工所绘的《十眉图》的记载。
当然这个《十眉图》只保留下来了文字,就是十个眉的名字,没有图像。所以我们只能用现代技术,按照我们的理解与想象把它复原出来。比如说这三种都是带有眉峰的,比较英武的感觉。
三峰眉、远山眉、五岳眉,
还有娥眉、剑眉,
分梢眉、吊梢眉、却月眉、涵烟眉,
还有这种特别短粗的,就像脸上贴了一片树叶一样的桂叶眉,这也是仅在唐代能见到。
还有这种八字愁眉,
以及长长的、像长蛾触须一样的长蛾眉,
到了贵妃时代,就是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中国红妆之浓艳达到了顶峰。这时候的红妆称为酒晕妆。
▲ 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所藏《弈棋仕女图》
不仅脸蛋是红的,连眼睑、包括半个耳朵都敷以浓重的胭脂,看起来像喝醉了酒一样,如酒晕然;而且身形也开始发福了,出现了典型的盛唐胖美人的形象。
当然这个时候的面花的妆饰,相对来说比武则天时期要克制一些。它一般只画一种,在新疆墓葬当中也出土了很多。
而且我们会发现她们特别喜欢穿男装,而且是画着个大红脸蛋穿男装。说明她们穿男装并不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只是当时的一种时尚潮流。
另外还有泪妆。
就是画个红脸蛋,再画几个摔了八瓣的泪珠,显得自己楚楚可怜。这和我们看到的汉代的“愁眉啼妆”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中唐,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唐朝的上层社会受到了严酷的政治洗礼,所以盛唐的气焰就开始逐渐地消散了。这个时候在妆容上呈现出一种追求怪异与怪诞的时世险妆束的风潮。
比较典型的,比如这些贵族女子,尽管锦衣玉食,穿着绫罗绸缎,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乐图》
但都是以八字愁眉为主,脸上总是隐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宫乐图》局部
再比如白居易写的著名的《时世妆》这首诗。所谓时世妆,就是当时在唐朝盛行一时的一种潮妆,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妆容。
白居易写得特别细致。他说“腮不施朱面无粉”,脸上不施朱粉;“乌膏注唇唇似泥”,用黑色的唇膏涂唇;“双眉画作八字低,妆成尽似含悲啼”,就是看起来特别丧,我们称之为丧妆。
“圆鬟无鬓堆髻样”,鬓发也不留了
古代花钿妆容
,盛唐的鬓发是比较靠下的;“斜红不晕赭面状”,说是要在脸上涂赭粉。为什么要涂赭粉呢?后来我们研究,这种妆容是受到当时的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藏族的影响。
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形成高原红,藏民族有一种传统习俗,就是用牦牛奶炼出来一种膏状的乳清——一种褐色的油膏,把它涂在脸上来护肤。所以文成公主嫁到西藏的时候,发现当地有所谓的“赭面国”,也叫“赤面国”,大概就是这种妆容习俗的显现。
当然我们在复原的时候,为了让她看起来美一点,就借鉴了王菲在演唱会上曾经用过的晒伤妆的造型,用褐粉给她做了这样一个造型。
再比如血晕妆,也是一种比较另类的妆容。血晕妆是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就是在眼睛上方和下方画三四道血痕。
▲ 河南安阳唐代赵逸公墓壁画
据说这种妆容来自于一个悍妇,她特别嫉妒她老公娶的小妾比她长得好看,所以趁她老公不在的时候,就拿烙铁在小妾的脸上烙了几道血印毁容。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它反而变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被人竞相效仿。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安史之乱之后,随着唐代的日益没落,在妆容上也出现了这些追求怪异、另类的妆容现象。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社会现象。
到了晚唐时期,在西北边陲,就是敦煌地区的归义军政权的家眷当中,流行着一种极其繁复与繁缛的妆饰习俗。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满面花子的曹议金家族女眷供养人像
晚唐,由于中央政府藩镇割据,自顾不暇,所以也没工夫去管这些边陲重镇。当地军政府的贵妇们就开始有大量的服饰上的逾制,也就是所谓僭越的现象出现。
所以我们单看妆容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贵妇的妆容极其地繁缛。
▲ 敦煌莫高窟第98窟的节度使曹议金家族女眷供养人像
脸上涂了赭粉,画满了面花,看起来就像一个斗彩大花瓶一样。甚至有的会在脸上画上整只的凤凰。
▲ 甘肃敦煌出土唐代绢画,英国博物馆藏,原存敦煌藏经洞
这一类的妆容,尽管它非常地富丽,非常地富贵,但是从我们传统汉民族的审美眼光来看,它多少又会有一些过犹不及。所以我们说历史就是这样,都是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妆容又重新开始回归素朴浅淡,而且再也没有回头。宋代的妆容很深地受到了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而灭人欲”,但是由于没有办法严格地规定道德理想的边界,所以慢慢就转化成了一种对于女性的极其严酷的贞节观。
对于女性的束缚,在当时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还体现在肉体层面。妆容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浓妆艳抹转向轻描淡写。
所以我们看宋代晋祠的宋塑脸上,传统的那些浓艳的红妆就再也看不到了。
▲ 山西晋祠宋代彩塑
而且越到南宋越朴素,到后来脸上就一点红都看不见了,我们称之为白妆或者素妆。
▲ 南宋《歌乐图》中的白妆女子
宋代妆容当中唯一看起来还稍微华丽一点的,主要集中在历代帝后像当中宋代皇后及皇后身边的侍女的脸上。她们的脸上会贴一种用珍珠和点翠做的宝靥,来增加这种华丽。
▲《宋仁宗后像》旁边侍女
当然对于女性的约束除了妆容变淡,它还体现在女性从宋代开始要缠足,防止她们出门乱跑。另外就是开始戴耳环。宋以前,汉族女子是不戴耳环的。我们看,宋代皇后就开始戴特别长的珍珠穿成排的耳环,我们叫珠排环。
▲《宋钦宗皇后像》
凡是有过戴长耳环经历的女孩子,都会有一种体会,就是戴这种耳环,你就不能够乱跑,只要你的运动幅度一大,这个耳环就会“啪啪啪”拍脸。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设计。包括腰上要别组玉佩,都是为了控制女性的步态。这就是中国古代设计当中“藏礼于器”的一种观念。
宋代还有一种特别有趣的妆容,叫做鱼媚子妆容,也被记载在《宋史》当中:“京师里巷妇人竞剪黑光纸团靥,又装镂鱼腮中骨,号‘鱼媚子’,以饰面。”
这是我们考证得最为辛苦的一个妆容。我们知道妆容这个话题听起来是很生活的,但是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说,其实是非常非常冷僻的。
为什么冷僻呢?因为它的研究难度很大。妆容它必须依附于人的肉身而存在,人的肉身一旦腐烂,它就无从依附。所以妆容是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研究当中非常罕有的没有第一手文物资料可供参考的一个学科。
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研究:一个就是参考古代的历史文献;另一个就是参考古代人物造像上保留下来的一些妆容信息。
但是参考文献有一个短板,就是它只知其名不知其形。而要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具象的视觉形象,就要加入作者大量的主观因素。
在研究鱼媚子的时候,什么叫“鱼腮中骨”,当时我们完全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其为何物。后来我们就先放在一边,开始研究首饰。
在研究首饰的时候,我们发现宋代女子当中有一种女冠,叫做鱼枕冠。关于鱼枕冠的材料记载比较多。我们才知道,在青鱼的脑袋里有一种骨头叫做鱼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它刚取出来的样子。
它是很硬的一种骨头,这种骨头经过打磨、抛光、油浸之后,就会呈现出一种类似于玛瑙一样的宝石的光泽。
然后再把它和黑光纸团靥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种鱼媚子妆容。
当然我们在进行妆容复原的时候,还要寻找与这个时代的气质相吻合的人做模特。当时我的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的气质好像特别像宋代女子的气质,比较文气”,所以这个模特就是我。当然她比我好看多了,因为是P过的。
妆容,由于它的研究难度很大,又加入了很多的主观因素,所以它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到底和历史的真实离得有多远,也是我们经常被质疑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觉得,即使是充满着无数的疏漏与不确定性,我们对这个方面的梳理依旧是有价值的。
像辽代的契丹族,就有这种观之如金佛之面的面涂深黄、红眉黑吻的佛妆。
像元代的蒙古族女性,还流行这种一字平眉,就像尺打的一样,特别特别平直。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帝后像》元顺宗皇后像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凡是有历史人物造像的,一般我们都会以史证史,直接拿历史文物造像展示给大家。没有历史人物造像的,我们就只能进行复原了。
到了明代,这种素雅的妆面依旧沿袭,不论是皇后还是命妇,妆容都特别地素净。
▲《明孝恭章皇后像》(左)和《徐光启夫人像》(右)
到清代也是如此。清代到乾隆年间,流行过一种特别有趣的唇妆,就是上唇不画,下唇涂满,我们称之为地盖天式的唇妆。
▲ 郎世宁绘《乾隆忻嫔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乾隆时期的这种唇妆,下唇还是涂满的;到后来嘉庆、道光,下唇就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圆点。
▲ 溥仪父亲载沣的生母刘佳氏
这可能是满汉合流之后,受到汉族“樱桃小口一点点”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到了最后,末代皇帝和末代皇后溥仪与婉容的形象,能看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趋势了。
所以我们中国古代妆容的欣赏,到此也就告一段落。
好,谢谢大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x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