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快捷导航
首页
论坛
BBS
QQ登录
微博登录
微信登录
注册
登录
房产
装修
汽车
婚嫁
健康
理财
旅游
美食
跳蚤
二手房
租房
招聘
二手车
教育
茶座
我要买房
买东西
装修家居
交友
职场
生活
网购
亲子
情感
龙城车友
找美食
谈婚论嫁
美女
兴趣
八卦
宠物
手机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
论坛
›
联合早报
›
联合早报
›
读懂一幅画作,感受艺术故事的动人之处 ...
返回列表
发布主题
读懂一幅画作,感受艺术故事的动人之处
[复制链接]
查看:
19
|
回复:
0
[db:作者]
[db:作者]
当前离线
积分
225057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论坛元老, 积分 2250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9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2505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774942 积分
积分
225057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25-8-4 15:0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读懂一幅画作,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不断涌现的过程,而艺术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便在于这些常被疏忽的细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细究名画系列便是这样一套带领读者在细节之中探究艺术的经典书系。该丛书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2022年首次授权中文版,是备受全球艺术爱好者追捧的艺术进阶读本。丛书云集了英国文博界顶级学者的深邃目光,他们在浩若烟海的伟大艺术作品中精心遴选,提炼出技巧、色彩、面孔、画框、静物、风景、赝品、构图、修复九个维度,以厘清和解释我们对这些艺术品的兴趣、激动和沮丧,使读者得以靠近艺术家的创作,感受他们的情绪,贴近艺术史中那些关键的时刻。
也许你是博物馆和美术馆迷,踏遍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看过无数煊赫名迹,但你见过这些名作深藏在库房里满布龟裂、斑驳残破的样子吗?抑或了解过名作背面鲜为人知的信息吗?小汉斯?荷尔拜因常被论及的《大使们》最初进入美术馆时,因画板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经历膨胀和收缩,连接处的颜料受到破坏,斑驳不堪,与现今悬挂于展墙之上的光鲜模样相去甚远。细究名画系列中所收录的这些画作,不仅仅是西方美术史的精彩斑斓,也是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具象展示,是历史的兴衰与交替。凝滞于画作的历史与斑驳,可以帮助我们知晓除画面之外的信息,还为我们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助力和加持,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品味画作的丰富质感。
这套书于2009年由英国国家美术馆编辑出版,至今已逾10年。这套书在出版十余年后仍具前瞻性与新颖度,至今位居该馆官网畅销产品前列,其经典性经全球读者认证。同时,这套书的作者阵容集合了文博界英国国家代表队,包括英国国家美术馆前馆长、阿什莫林博物馆前馆长等,虽然这些作者皆为位居要职的学术权威,但愿意放下学派门户之别,打破“理论化”的写作桎梏,基于自身深厚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历,以艺术史叙述与写作的新方式,使得这套书真正顾及了专业研究与通俗阅读双重需求。
作者团队用九个隐匿的视角给我们呈现了一份西方经典绘画的“观看之道”——技巧、色彩、面孔、画框、静物、风景、赝品鉴定、构图、修复。这几乎涵盖了一幅画作进入美术馆后所要“经历”的全过程:如何鉴定这是不是一幅真迹?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一幅画作?如何对经历岁月洗礼的作品进行修复?如何给这些作品配上一个相得益彰的画框?同时,也让我们从不同维度了解关于绘画的诸多细节:如何欣赏它的色彩运用和绘画技巧?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具体到每一幅画作,我们可以有哪些赏析的角度?
其中的《赝品》,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引领读者思考艺术史上的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有意思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美术馆中的专业人士仍在努力寻求答案。通过本书,打开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神秘库房,解密赝品背后的隐秘故事:在大师杰作和赝品之间不知如何分辨,常常困扰普通艺术欣赏者,而实际上,有些赝品之精巧,甚至连顶尖专家都真假难辨。本书展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是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检测一幅画的真伪,并揭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历史之谜,收录16个真实而令人尴尬的赝品案例,其中包括被认为是拉斐尔、波提切利、霍尔拜因、伦勃朗、乔尔乔内、雷诺阿等艺术大师的赫赫名迹,而这些作品最终经过专家鉴定均为赝品。书中对这些迷雾重重的鉴定过程一一解读,抽丝剥茧,精彩程度不亚于侦探故事。同时,该书还是文博界与艺术史研究同行的经典参考书,艺术鉴定技术迷的不二之选。英国国家美术馆科研部成立于1934年,已是研究绘画材料和技法的世界领先者。书中详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科学家、保护者和艺术史学家之间的非凡合作成果,仿佛走进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鉴定与修复实验室,近距离观察专家们的工作方式,包括如何使用红外线成像、X射线图像、电子显微镜、质谱法、木材年轮分析等现代科学鉴定技术确定画作的物理特性,此外,对绘画材料、老大师工作室的绘画实践以及画作如何随时间变化等谜题提出迷人见解,并为未来的画作保护及展陈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收录画作鉴定所涉及的专业术语表等,进一步揭示出兴味盎然的赝品背后,学术与技术在解开误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通过“转换和修改”“秘密和难题”“救赎与恢复”等六大板块,展示了馆藏的40多幅所谓“赝品”。“细究检验:伪造、错误和发现”大展于2010年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本书作者英国国家美术馆管理荷兰绘画的前任馆长马乔里·E.威斯曼是该展的重要参与者,跟随其笔调,如从策展人视角重温大展,以补错失之憾。
半个世纪前,《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这幅画一直被誉为伦勃朗17世纪50年代作品中的精品。于是,英国国家美术馆购买了它。以肯尼斯·克拉克爵士为首的几位知名艺术史学家对其进行了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无论是色彩的纯净度与饱和度,还是釉彩颜料所创造的色调都彰显了浓郁的威尼斯式风格。此外,克拉克还认为,这幅画的构图结构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幅伦勃朗为了“纪念丁托列托而创作的画像”。然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幅对应的纪念画。而且,伦勃朗本人很有可能对这位威尼斯大师的作品一无所知。据《赝品》记载: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人员对《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与伦勃朗的真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比对,同时深度参考了与伦勃朗同一个绘画圈的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与技巧,从而证明它是当时一位画手的仿品。从表面上看,《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的确很像伦勃朗的作品:首先,“沉思的老人”是伦勃朗常见的绘画主题之一;其次,这幅画的右上角还有伦勃朗的签名与1652年的日期(尽管这也是伪造的)。此外,在绘画的质量、技术和手法方面,这幅作品也都无法与大师之作相提并论。在人物的胡须、皮毛大衣、左右手及衣袖部分,画者的处理更是过于粗糙,甚至以一种近乎印象派的方式进行呈现;其显著的威尼斯式的绘画效果主要是由于画者使用了相对纯净的颜料:男子左袖口的鲜红色来自纯粹的朱砂;长袍上的橙黄条纹是天然的土质颜料;深紫色的釉面完全由湖红色的有机颜料构成。事实上,在同时期的伦勃朗真迹中,人物手部与长袍上的湖红色釉彩是非常少见的。
《修复》一书则清晰呈现前沿绘画修复案例,带你走进美术馆的修复工作室。保存至今的名画大多状态堪忧,对这些不可复得的作品而言,保护和修复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对关心名作的大众而言,这项工作是神秘的。绘画修复曾被认为是枯燥的工作,但它对于保存人类珍贵的艺术遗产却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是关心绘画保存状况的人,无不期待着保存名画的机构能将他们的工作进展公诸于世。本书以简洁的文字分析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经典的名作修复案例,带我们走进修复工作室这一使名画恢复往日荣光的神奇之地。然而修复工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般平静,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有潜在的风险和未知的变数。书中对修复技术和保护理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地解读,不仅讲述了修复工作如何使画作重焕往日光彩,也分析了以往对画作造成令人扼腕伤害的失败案例,通过这个过程告诉人们现代保护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同时,这本书也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文物保护领域人文观念与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只有清晰地了解一幅画诞生以后经历过什么,才算完全了解它。画作的面貌除了与画家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有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今人如何保护它们。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保存状态是一代代修复者小心守护的结果。本书的三位作者不仅有修复世界名画的经历,还在多家世界一流的美术馆中担任重要职务,本书总结了他们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任职时的工作成果和丰富的保护经验,可看作是该领域近几十年工作成就的缩影。
相比起作品,《画框》一书较少获得美术馆参考者的关注,但画框古典油画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本书中表达了他对画框历史、画框设计和制作技术、画框在绘画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装饰和室内建筑中的作用的兴趣。重点是框架的功能变化和用途的变化,以及不同风格的装饰、材料、饰面和使用的技术。作者尼古拉斯·佩尼为英国国家美术馆原馆长,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在国内艺术理论界有较高知名度。除了运用美术史的知识对画作与画框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画框的材质变化、风格演变等进行解析,突出了本系列“细究”这一主题。书中选用的研究材料皆为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画框,带领读者从细微之处欣赏馆藏作品的新体验。这是一本同时具有实用参考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图书,既有扎实的文字讲解,也有丰富而清晰的图片介绍,适合艺术收藏从业者与一般艺术爱好者阅读。书稿图文并茂,专业、精确的文字,珍贵、高清的图片,对于专业研究者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对于大众读者,也提供了富有知识性和独到见解的艺术欣赏指引。对于博物馆、美术馆等馆藏机构及工作人员,亦能引起对画框保护重要性的关注。并介绍了欧洲美术史上各种画框的主要风格、制作和装饰的基本方法,以及其他与画框有关的富有趣味的话题。书中论及的画框,绝大部分出自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有的是画作最原始的画框,有的是后来更换甚至仿造的画框,从一个较为少见、较不寻常的角度展示了艺术史的发展及其背后的故事。
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画家们一直试图赋予笔下的物体真实世界中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构图》书稿揭秘了当时的绘画大师们是如何创作引人入胜的虚构空间的。书稿中不仅分析了乌切罗与提香,莫奈与凡·高等著名画家的绘画空间,还结合透视法、创作背景、作品原本悬挂的位置等因素解读了名作中的构图奥秘,是一本解读名画细节的佳作。除了研究这些艺术家们经常使用的绘画技法,也在此过程中介绍了欧洲艺术的一些基本主题。本书的着眼点在画作构图,通过对15世纪到20世纪初的部分,对画家如何进行绘画空间的设计,如何处理透视,如何创造出独特的虚构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既专业权威又简明有趣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通过对经典绘画作品进行细致的赏析、解读,结合透视法、创作背景、作品原本悬挂的位置等因素解读了名作中的构图奥秘,深入了解西方名画背后的故事。
《技巧》一书选取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作品,巧妙地通过名画讲解的方式,传达给读者经典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绘画技巧。书中选用的作品使读者不仅能领略英国国家美术馆丰富的收藏,还能在其中感受到精致的创作过程,是一本新颖的艺术读物。从绘画需要的一系列装备如画架、载体(画板、画布、画纸等制作材料和处理方式)、各种颜料等展开,分为支撑物、设计(预备研究、勾勒底稿、镀金)、绘画(关于不同性质的颜料及其对创作方式的影响)、上光四个部分,用现代科技给读者提供了“细究”的全新视野和有趣的知识。
色彩是绘画作品中的基本构成要素,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人们普遍认为色彩在绘画作品中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所以极少去思考色彩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画家又是如何利用色彩来表现内心想法的。《色彩》一书向读者展示了画家对色彩的运用,详细介绍了不用类型的颜料,概述了绘画中主要的光学原理和艺术家关于色彩的经典论著。作者解释了画家选择的媒介剂,如油、水或鸡蛋对色彩的影响,以及新兴颜料的戏剧性冲击。从凡·艾克到修拉,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绘画作品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切。长期以来,材料都是画家表现画作最重要的载体,透过残损的古老画作,作者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层层深入分析画作消失的本来色彩。正是画家们一次次探索颜料与媒介剂的使用方法,使画作的寿命一次次被延长,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眼福”。本书不仅赏析画作,“色彩”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此讨论,论点全面,语言精炼,让我们一览大胆而前卫的画家们是如何一步步突破,最后达到对色彩的极致追求。本书的插图质感细腻,从整体的褪色情况到局部的裂纹质感完美呈现,帮我们自带放大镜,还原博物馆级别的名画细节。
有人创造完美,有人颠覆完美;有人遵从写实,有人崇尚脸谱。在面孔的方寸之间,《面孔》一书发现画家的绘画之道:这些面孔为什么会画成这样?画家想要传达什么?不同的画家描绘面孔的手法各不相同。我们能够根据独具个人特色的“笔法”,精准地判断出画中人是波提切利创作的维纳斯还是雷诺阿笔下的现实美女。调配肤色的“配方”,脸型画法的传承,刺激视觉的丑化手法,从古典艺术中汲取精华创造完美形象……每一张独特的面孔背后,都有着复杂而流传有绪的技法传统,也凝聚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无论是在叙事画还是肖像画中,画家都会赋予主人公与其身份相符的面貌,我们观看画作时可以凭借人物的面貌类型猜想他(她)的身份,揣测他(她)的性格、心理、情感、处境,等等,并受到他(她)的感染。每一幅画中的每一张面孔都能与我们进行交流,面孔传达出来的信息内容不仅由画家决定,也取决于看画的人。画家用各种手段支配我们对这些面孔的反应。他们或应用了传统的、有辨识度的公式化脸谱,或把面孔安排在特定的、含义清晰的情景中,或尝试描绘出各种明确的表情,但他们也会故意利用模棱两可的人物神态,以及我们下意识想要分析别人表情的本能,引发我们将自己的情绪、感觉和个性投射到画中人的面孔上。
“风景”是绘画中的一个常见的题材,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寻见的以风景成画之风是17世纪以来才出现的,更早之前,风景更多的是作为宗教画的背景而存在。《风景》一书以“风景”为小切口,引用大量该馆的赫赫名迹,进而勾画出一部风景画小史。本书作者为艺术史专业学者,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专业研究人员,书稿内容以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绘画为例,将风景画的起源追溯到15世纪的威尼斯和16世纪早期的荷兰,讲述了“风景”从被当做背景,发展为一种重要的绘画主题的漫长历程。风景画可能是最受欢迎的一种绘画类型,本书展示了过去几个世纪的艺术家们如何将户外空间和光线转化为绘画,以及风景意象如何从单纯的装饰演变为人类处境的视觉隐喻。本书从罗马壁画装饰讲起,到文艺复兴时期将风景转变为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再到印象派革命及之后的发展。书中引用作品均为西方艺术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满足读者对美术馆馆藏名作的探求欲望。
静物画吸引着许多艺术爱好者。这种充满技巧的绘画主题被赋予丰富的意义并成为得以延续的传统。它表现的可能是随处可见的花卉、蔬菜,也可能是令人愉悦的乐器、书籍。《静物》一书紧扣“细究”一词,用对画作风格的解读、绘画技术的分析和背后秘密的探究,对馆藏艺术品全图和细节图的展示,弥补了不能亲到展馆观众的遗憾,也弥补了现场观众忽视的名画细节。该书通过专业研究学者带领探寻静物画的本质、起源和历史:每个人都知道静物画中表现了什么样的事物,但很难准确地解释静物画是什么,什么又是静物画,它的起源和历史又是怎样的。本书由曾担任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教育主管、著有多本有关英国国家美术馆著作的艾丽卡·朗缪尔,结合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作品,带领读者探寻静物画的本质,并对静物画进行探讨分类,从而了解目前静物画的分类及展览方式;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1600年以后,结合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及代表性作品,以全图和细节图的展示,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帮助读者解决对静物画起源的疑惑,走进静物画发展的历史。本书对具体艺术家如委拉斯开兹、卡拉瓦乔、塞尚和毕加索等的画作的品读过程中,带领读者从隐喻、象征、错觉等多元的角度,获得专业而有趣味的欣赏静物画的视角和方法,是一本专业、权威、精到,又不失阅读趣味的艺术欣赏读本,既可以满足专业读者的研究需求,也可以满足大众读者提高艺术人文素养、培养艺术审美鉴赏力的需求。
这套丛书在9个不同视角的主题之下,每册体量仅10万字左右,但却绝非业余之作,知识密度和信息含量极高。它不仅是西方文化与文明的具象展示,言说了历史的兴衰与交替,还展现了英国国家美术馆连贯的研究体系和前沿成果,切中当前中国学界艺术与科技相融之热点,倍显质诸之用。(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收藏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
|
手机版
|
小黑屋
|
Copyright © 2006-2014
联合早报-山西新闻网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高律师 客服电话:0791-88289918
技术支持:
迪恩网络科技公司
Powered by
Discuz!
X3.2
南昌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互联网经营备案登记
南昌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